开场白

  • 成年之后,第二语言学习显得更为困难的原因并不在于关键期论所说的“此后大脑不在可塑”,而实际上在于这是第二语言所使用的脑图要与已经形成强大实力的母语脑图竞争——当然越来越难。
  • 浸泡式学习有一定的依据,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里,强迫学生只使用第二语言,禁止使用母语,今儿刺激大脑加速构建新的脑图。风靡全球的罗赛塔石碑语言学习软体(Rosetta Stone)就是基于这个原理开发出来的。
  • 结论:没有语言关键期,什么时候都可以学好英语,应为大脑有强大的可塑性。

第一章 重塑自己的语音

  • 放慢语速
  • 比连读更重要的是停顿:在重音音节之前要有一个停顿——可能是很短促的,也 可以是很夸张的。而这个停顿的存在,将使其后重音清楚地读出成为可能。比如“especially”这个单词,我们在练习的时候不妨夸张一点。从有重音音节的位置开始 把这个单词分成两部分:“es”|“pecially”。在读出“ es”之后把嘴闭上(准备发“pe”这 个音节)等上足足一秒钟,然后再用力发出刚刚准备好的“pe”以及紧跟着的“cially”。是 不是感觉“pe”这个音节更清楚了呢?38可以多拿几个单词练练,比如:un|fortunately、 im|portant、under|stand、edu|cation,par|ticular,fi|nancial⋯⋯
  • 学习英式发音及其音标,可以用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中文站的 Flash 教程《Guide to English Phonetc Symbols》,学习美式发音及其音标,可以使用爱荷华大学的美国音标在线学习程序《 Phonetics: The Sound of American English

第二章 朗读、朗读、再朗读

  • 朗读是语文教育的最古老、最普及、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训练方式。
  • 朗读有助于提高文字理解能力 :之所以朗读是提高“理解能力”的最基本方法,是因为当一个人可以流利地朗读一个句子的 时候,即意味着说他正在完成对这个句子的“拆解”与“重组”的过程——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 不必专门练习听力,朗读就够了
  • 朗读训练可以提高语言文字记忆能力
  • 朗读训练能够提高表达能力
  • 朗读训练可以提高语言文字模式识别能力

第三章 拿起词典独自上路

  • 搞定词组,金山词霸的可取之处。
  • 把Word打造成英语学习利器
  • 词汇量不是问题,概念量才是瓶颈

第四章 必须迅速搞定语法

  • 思维混乱和语法欠佳有着紧密的联系
  • 很多中国学生学的是数学式语法而不是英语语法,,语法并不是“规定你应该怎么说”,而是“尽量”“系统地” 解释“人们为什么普遍这么说”。所以,不能把语法规则当作数学公式,语法规则并不保证按照它拼凑出来的句子一定有意义并且正确。“
  • 《朗文英语语法》和《朗文高级英语语法参考及练习》 的作者是路易斯•亚历山大,就是那本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新概念英语》 的作者
  • 《剑桥中级英语语法》
  • 《Collins COBUILD 英语语法大全》
  • 《新编英语阅读手册》 是叶永昌先生
  • 反复通读至少一本语法书

第五章 精读、精读再精读

  • 只要认定那是一本值得读的书,我就会精读,并且往往要精读许多遍。后来我也常常跟学生说,好 书,不是翻的,是读的——精读(当然,更为文绉绉一点的叫法是“研读”)。
  • 其实根本不用上什么学习班,找来好书硬啃,是我能想到的最好、最快、最见成效的英语学习方法—— 尤其在 audiobook 如此丰富的今天,因为我坚信朗读是获得一切语言能力的最根本手段
  • 《动物农庄》
  • “Google + Wikipedia + English = Almost Everything”。看到作者提到某一作品或者 另外一个他所敬佩的作者,马上就可以查得到相关信息,一头扎进去给它翻个底朝天才叫一 个爽
  • 为什么全都读懂了可是题目就是做不对:因为只读懂了一部分,然后将读懂的自己拼接起来,以为读懂了。
  • 精读的方法:
  1. 挣扎着搞清楚每一句话的确切含义。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查词典,查语法书, 甚至去查 Google。“自己动手”比“花钱让别人替自己干活”(比如,报班上课听讲)在 这方面不知道要有效多少倍。
  2. 理解每句话之间、每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处理段落还有另外一个任务——概括。
  3. 整理词汇。要知道,读完一篇文章之后,自己动手整理词汇,远比背单词书效率高出许 多——可惜,大多数人并不相信。
  4. 反复阅读若干遍。读着读着就可能发现很多第一次读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5. 复述文章。能够书面或者口头复述刚刚读过的文章,实际上需要很多综合能力:记忆力、 逻辑能力、转述能力、重新组织能力、再理解能力等等。
  6. 养成相隔若干天后复习的习惯。
  • 其实,无论哪一种考试,拿来真题,如此处理 50 篇左右的文章,就基本上所向披靡了
  • 积累阅读量是提高阅读理解速度唯一方法。
  • 人大多都如此,都想要自己配不上的东西——这是他 们的本质,也是他们最终不快乐的根源。当然,他们把这种莫名其妙的行为称之为“追求”, 并且对这个词有着特殊而又浓厚的情感。
  • 多懂一门语言就相当于多出了一片天空。英 语对我来说,不再是要“学”那么简单了,而是要用它获得自由,哪怕仅仅是精神上的自 由——再说还有什么比精神上的自由更为宝贵的东西呢
  • 做得好的人 也知道难,并且真的知道真的有多难,但他们好像并不怕难。其实也对,想想看吧,做什么 事不难呢?怕又有什么用呢?
  • 如何拥一个像 Umberto Eco 教授的私人图书馆一样的甚至更好的图书馆

1. 在 Google 上直接搜索书名或者作者名。
2.在 Google 搜索里指定文件格式
3. 到 Google Books 上看看有没有可以直接浏览的版本
4. 到 P2P 站点搜索 :,国内比较的是 verycd.com。此外,ebookee.com 和 ebookee.com.cn 也不错。
5.用 emule 这个软件内建的搜索功能
6. 使用 gigapedia
7. 到 WikiPedia 上搜索一下作者和书名
8.Rapidlibrary.com

  • 如何收集好书

1.最先可以从作者入手,买牛人写的书,尝试着去理解牛人的看法和想法。
宏观经济学 MIT 的经济学教授 Paul Krugman 与 Maurice Obstfeld 合著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 Martin E. P. Seligman 的 What You Can Change and What You Can't: The Complete Guide to Successful Self-Improvement。
2.从版次入手。只买第二版以后的书
Beyond Feeling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作者是 Vincent Ruggiero
Style: Ten Lessons In Clarity and Grace
Style: Toward Clarity and Grace,The Craft of Argument
The Craft of Research。
3.参考文献
第六章 勤练写作就能提高口语
北外教授吴桢 福老师:一共三本,《英语初级口语》、《英语中级口语》、《英语高级口语》,

  • 写作素材:托福口语、听力、写作题目、GRE作文题目

TOEFL 作文题目可以在这里下载: ets.org/Media/Tests/TOE

GRE 的 Issue 题目访问地址是: ets.org/gre/general/pre l

GRE 的 Argument 题目访问地址是: ets.org/gre/general/pre html

  • 有两个方法更为有效:1) 自己给自己改作文;2) 帮别人改作文。 自己给自己批改作文,有个很重要的诀窍:不要写完马上改,而是隔天再修改。
  • 作文自查列表

1.单词拼写错误:未按照单词的正确拼写方式书写单词,但不包括由于英式英语和美式 英语差异所带来的单词拼写差异。
2. 名词单复数形式错误:错误地使用了名词的数,包括:使用了不可数名词的“复数” 形式,使用了集合名词的“复数”形式,在应该使用复数的地方使用了单数名词(或反 之)等。
3. 单数可数名词未受限定:句子中出现的单数可数名词之前没有使用限定词,包括冠词、 不定代词、指示代词、名词或代词所有格、数词与某些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
4. 词性错误:在选择词汇的过程中忽略了英文词性的特性,仅按照含义来使用词汇,从 而发生了词性使用错误的现象。
5. 修饰关系错误:违反了词汇修饰的规则,采用了不恰当的修饰关系。包括用形容词修 饰动词、形容词修饰形容词,副词修饰名词等。
6. 搭配错误:句子中出现了不合适的词汇修饰、限制、说明现象,或者错误地使用了固 有的词汇搭配形式。
7. 词序错误:未使用正确的、符合习惯的表述语序来对内容进行陈述。其中包括修饰词 顺序错误,该倒装时没有倒装等。
8. 非谓语动词使用错误:错误地使用了现在分词、过去分词、或动词的不定式。其中包 括:
9. 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误用:作者没有保证逻辑主语与分词的一致性,即当逻辑主语发出 动作时使用了过去分词,而在承受动作或状态时使用了现在分词。
10. 不定式与动名词误用:动名词表达的是“状态,性质,心境,抽象,经常性,已发生 的”;不定式表达的是“目的,结果,原因,具体,一次性,将发生的”。
11. 介词误用:错误地使用了介词。
12. 连词误用:错误地使用了连词。
13. 关系代词误用:在定语从句中错误地使用了关系代词。
14. 冠词误用:没有分清楚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的区别,或对两个不定冠词的用法不清楚而 错误的使用了冠词。
15. 代词误用或指代不明:作者使用的代词的数或者性与名词不匹配,或者读者无法直接 判断作者使用的代词所指代的对象。
16. 句子不完整:句子中某成分,尤其是构成句子的主干成分残缺。
17. 主谓不一致: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在”数”上不满足一致关系。
18. 违反主句专一原则:当一个句子由多个分句组成非简单句时,作者没有确保有且仅有 一个主句,即所有从句必须有连词、关系代词或者分号等引导或隔离,但必须保证有唯 一的主句。犯此类错误的句子叫做”流水句(run-on sentences)”或”逗号拼凑句( comma splice)”。
19. 比较句错误:包括作者在比较句中的比较主体不一致,即在一个比较句中,作者所引 入的两个比较对象不具备同样的本质和属性,即”不可比”,或比较级使用错误等。
20. 并列主体不一致:在并列成分中,作者没有做到并列双方在结构、功能、性质方面完 全对等。
21. 时态错误:句子谓语动词所使用的时态与句子所在的上下文环境不一致。
22. 语态错误:句子谓语动词所使用的语态(主动/被动)与主语不一致。
23. 语气错误:句子没有根据上下文采用正确的实语气或虚拟语气。
24. 不符合英语习惯用法:句子或词等满足语法规则,但是不符合英美国家的母语使用者 的表述习惯。
事实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所犯的错误大部分是两种错误,单复数问题, 以及时态问题——因为中文的名词是不分单复数的,中文的动词是没有时态的。这两个错误 剔除掉之后,相当于解决了大多数的问题。

除了这两个问题之外,所需要注意的是“一致关系”:主谓一致、主句从句时态一致、非谓 语动词与逻辑主语主动被动关系一致、代词指代一致、并列成分结构一致⋯⋯“一致关系” 非常重要,即便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也常常犯此类错误(SAT 语法考试中考点几乎只有 一个,就是“一致关系”)。避免错误的另外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勤查参考书,而这无论对谁都 是一样的——词典和语法书。而参考书的具体用法,再之前的章节中已经详细论述过。

  • 更重要的是思考能力

。有几本书,建议所有想获得正确思考能力,进而 表达清晰的人阅读(在 Gigapedia 都可以找得到)。

Thought and Knowledge: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 4th edition, by Diane F. Halpern

Thinking and Deciding, 4th edition, by Jonathan Baron

Argumentation: The Study of Effective Reasoning by Zarefsky David (Audiobook)

Craft of Research, by Wayne C. Booth, Gregory G. Colomb, Joseph M. Williams

Good Reasoning Matters!: A Constructive Approach to Critical Thinking 3rd edition, by Leo A. Groarke, Christopher W. Tindale

另外,还有三本关于文风(Style)的书籍也一定要看:

A Plain English Handbook (1998), from Security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Prefaced by Warren E. Buffett (http://www.plainlanguage.gov)

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 by Stephen King (with audiobook)

Style: Toward Clarity and Grace by Joseph M. Williams

另外,还有一个 TTC (The Teaching Company)的视频教程,是我所见过最好的写作课程: Building Great Sentences,在 Google 上搜索“building great sentences torrent”,就可以 找到它的 BitTorrent 种子下载链接⋯⋯

  • 三个秘密武器:跟读、朗读,查字典、精读,复述

补记

  • 做事最怕眼高手低。追求完美本身没什么错,但是一方面追求超乎寻常的完美的同时另外一方面与所有人一样缺 乏耐心,就是注定失败的必杀技了。大多数人就是这样“眼高手低”——给自己定下不可能 达到的目标,却又不肯付出持续足够久的努力;甚至有一些人先是陶醉于自己的“远大志向”, 碌碌无为许多年之后又可以把“远大”作为自己尚未成功的正当理由——真可算是一举两得!其实,无论多简单的事情对眼高手低的人来说都无比困难,因为这样的人干脆就是废物。
  • 事实上,我自己的英语从来就没有“好”过。但“不好”的这个状态从未成为我使用英语的障碍或者负担。外语用得不好是正常的——无 论对谁来讲都是如此。但用的不好并不意味着说“不能用”或者“不该用”。换个角度来说, 恰恰是因为用得不好才应该多用勤用。多用一点就比原来用得更好一点——这其实就是所有 工具的特点
  • 速成绝不可能 。真的学了那么多年吗?那么多年里真的学了吗?不问倒罢了,一旦正视这个问题,就知 道过往许多年里的所谓“学”相当禁不住推敲。

后记

《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与误区分析》

背景知识

  • 语音专家发现,成年人要想纠正自己的发音,不能只听标准发音,而是要听大量的 “非标准发音”,也就是说,带口音的发音。
  • 会用任何语言流利交流的前提是必须能用这种语言思考,做不到的就永远不能正常交流。
  • 大家十几年来,不管是上课还是自学,用的方法叫做“语法-翻译法”
  • 大家如果现在上网,在搜索器中打“出国才知道的十大秘密”这几个字,就会看到,第一条就是“发现了并不是在英语环境中就能自然学会英语。”
  • 这时这位同胞大哥又明白了一件事:原来用英文解释英文是不现实的。
  • 1997年,英国《自然》杂志和美国《纽约时报》同时刊登了一篇名为“当成年人增加一个语言时,同一个大脑但两个系统”的文章。发现在小时后就学会双语的人,两个语种语言区在大脑中是位于同一个区域,几乎重叠的;而在成年(十一二岁)以后才学会外语的人,两个语言区在大脑中是分开的。证实了以往对“不同年龄段语言形成机制不同”这一猜测的真实性,也就是确实存在生理上的关键期。 为外语思维的存在提供了证据。形不成这个新的“外语语言区”就无法用外语思维,只能在自己的记忆中“调取”外语知识,(成年人哑巴英语的本质)。
  • 成人学英语:成人以后,左右脑分工开始变的重要,但学语言的优势反而失去了,因为成年人开始只主要应用左脑来“学习”语言了。大家听说过很多学习方法,看过很多教材,见过一些成人学习外语的成功案例,但大多都是在用同一类方法在学习外语,即用“记忆”的方法。一般需要至少9000小时的记忆时间。成人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记忆——记忆区——知识。
  • 婴儿学外语:猜测这些词句大概代表的含义,并与图像进行“联系”。儿童的语言获取过程是:猜测——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语言区——实现语言思维。
  • 结论和目标:语言是一种“条件反射”Conditional reflex,语言是思维,
  • 大家知不知道人的一生多大岁数时记忆力是最好的?10岁?18岁?越小越好?错!是30岁左右。因为成年人记忆力好而且用记忆去学语言,所以困难;小孩记忆力差,而刚好不用记忆力学语言,所以容易。刚好又证明语言获得不是靠记忆!
  • 会用两种语言的人(指有双语思维能力的人),他们的大脑聪明程度相对单一语言的人高,而且正是外语思维能力大幅度迅速地提高了他们的聪明度。
  •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获得。克拉申所创立的SLA,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语言学理论。

克氏理论

克拉申认为:简单来说,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我们前面探讨的有效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语)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开始时会比较慢,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得晚。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以上语言实现的特点来设计的。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设组成:
1)习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习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克拉申认为,只有语言习得才能直接地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检作用,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克拉申强调“习得”是首要的、第一位的,但也并不排斥“学得”的作用。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2)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
一般说来,语言习得能“引导”我们讲第二语言,并直接关系到我们说话的流利程度;而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口说话时,话语由“习得”系统产生,经“学得”系统监检后成为“真言”而吐露出口。
3)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
克拉申则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如果习得者现有水平为“i”,能促进他习得就是“i+1”的输入。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按照输入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不能直接教会。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理解输入语言的编码信息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只是一种噪音。
2)既有趣又有关(interesting and relevant)。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有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
3)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如果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习”,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不仅不必要而且不足取。
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要习得一个新的语言结构,单靠几道练习、几篇短文远远不够,它需要连续多个小时的有内容有乐趣的广泛阅读和许多的会话才能解决问题。

  • 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这假设里引入的。克拉申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信时,才可能说话。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能力要来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

4)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5)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 总结:

1, 需要建立外语思维: Able to think in the target language
2, 语言的掌握不是通过翻译和记忆,而是与思维,概念或图像建立直接联系:Through association, not translation or memorization
3, 语法的掌握是下意识的过程,不应该通过有意识地学习: An implicit subconscious learning process rather than explicit conscious learning or active instruction.
4, 要注重理解和含义而非结构:Meaning-focus instead of form-focus.
5, 语言环境和掌握语言的关系:Linguistic environment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6, 关键是提供可理解输入条件 Comprehensive input i+1
如果学习策略正确和条件理想,达到流利外语的时间应该在1000小时左右,与母语学习只有约200到300小时的差距。
实践篇

  • 先听说,不读写
  • 建立英文思维主要是建立英文声音的思维。对大多数中国同学而言,主动回避“文字”更十分必要。因为大多数中国同学,只要上到大学程度的,多半是“视觉学习型”(Visual Learning Style)。而“听觉学习型”(Audio Learning Style)和“动作学习型” (Kinesthetic Learning Style)的同学,一般会被我国这种教育体制淘汰掉。“视觉学习型”的同学,建立英语思维时,很容易受到“文字”的干扰,忍不住看文字,甚至先想一下文字,再过度到含义。成了“声音”—“字型”—“含义”的路线。应该避免想到字型,直接将“声音”和“含义”建立联系。
  • 一般语言学家会把外语学习过程的能力阶段分为四到五个。
  1. 早期(Early Stage)或初始理解期(Pre-production/Comprehension Stage)。

用时:2个月
大量使用视觉辅助工具,直接建立“画面”与“声音”在大脑中的“联系”。最典型的手段有两个,一个是“看图识音”(不是看图识字,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看图片的同时听与图片相关的英语声音;另一个是我们以前谈到过的“全身肢体反应”(TPR)。在这一时期,有几个严格的要求:
1. 避免使用中文翻译,充分建立条件反射;
2. 不要试图说英语,只练听力;(还在沉默期内);
3. 不要看任何拼写,把拼写的学习完全放弃;(不认识字母又和妨?)
4. 如果有外教参与,外教可多用肢体语言或用手画图协助这一过程,不要教课;
5. 不要怕听错,要放松和有信心;
结果:1000个左右的词汇+短语量
推荐:
1.软件“罗塞达石碑”。
2.T. P. 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全身反应法”是上世纪60年代(那个语言学“火红的年代”)由美国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提出的。他分析研究母语实现的过程,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左右脑的共同协调训练建立语言思维,达到掌握外语的目的。具体实现方式是:通过语言学习者听到一个外语指令,用身体动作对它做出对相应的反应,从而使听者逐渐自然建立语言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听到“Stand Up”就从坐位上站起来,听到“Touch your nose”就去摸自己的鼻子。应用更多的手势和简单实物教具,TPR完全可以展示动词的不同时态以及复杂的句子形式。
TPR常用500词和短句表中的100个
TPR WORD LIST: General Body Movements stand up,sit down,walk,stop,turn left,turn right,turn around,walk backwards,jump,hop, bend over,squat,walk 3 steps, 5 steps, etc., face ___ (face me; face the wall, face the door, etc.),lift up your right leg (left leg, right arm, etc.),lower your leg (left leg, right arm, etc.), shake my hand,kiss me (on the cheek!),make a fist,clap your hands,wave。 Facial things smile,cough,laugh,cry,sneeze,open your mouth,close your mouth,stick out your tongue,put your tongue back in,wink,blink,wiggle your nose General verbs you can use with objects where is, touch,show me,pick up,put down,put it back (return),drop, move,give me (give him),take it back,throw,catch,turn over (flip),put the _____ on (under etc.) the ______,push,pull, lift Kitchen table stuff cup, plate, bowl, knife,fork,spoon, napkin / tissue, dish,big round serving tray,tray you’d serve tea or coffee on,table,chair kitchen stuff pan, oven,stove,sink,faucet,counter,cupboard,refrigerator basic foods flour,sugar,bread,tea leaves,coffee grounds,rice,nuts,yogurt,candy, etc. drinks water,milk,juice,soda,yogurt (drinking),coffee,tea fruits/vegetables apple, banana, orange, plum, grapes, fig, dates, raisons, lemon,pomegranate,tomato, cucumber, zucchini, onion, carrot, eggplant, small eggplant,potato, garlic, parsley, lettuce, grape leaves, celery, mint,cabbage, etc.
2.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 目标:

1. 要学会听懂单句子,建立整句的英文思维;
2. 达到能听懂简单的,可能是慢语速的整段英文;
3. 在提高期后期开始尝试简单“说”英语,实现简单沟通;
4. 开始引入阅读材料(不是学习如何阅读);
5.2000-4000词汇量

  • 第二阶段“提纯后理想体系”应该的样子的简单描述: 这样一个系统,能在这一阶段语言难度下,由简单句组成的,对带有画面的故事情节进行连续的语言描述。故事最好是连续的,情节和画面的设计,应该是通过我们的观察,现有语言成分的掌握,与实际生活经验的联系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上下文的关联,“预测”得出每句话的含义。下面详细分析具体的技术环节。
  • 关键还是要提供“可理解性输入i+1”。

大家的水平(i)已经有1000个左右的“声音”在脑子里了,“可理解性”的实现难度降低了。这时候,一个比较理想的学习体系可以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顺序也是在先,叫做“续列法”(Series Method),第二部叫做“生成对话”(Dialogue Generation)。两部分可单独使用,一起用最理想。第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TPR的发展和延续,需要外教的参与。
1.续列法 (Series Method) 外教用简单英语结合肢体语言,实物和实景向你描述你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一个连续动作,难度控制在有(+1)为大约为10%-20%的新词汇(用1000个左右的词汇描绘这类动作很容易做到)。这种连续动作典型的是: 如何泡茶?如何开车?如何用钥匙打开房门?如何刷牙等等一些生活经历的全过程,用全程动作和实物配合来边说边完成。
2.生成对话 (Dialogue Generation) 大家注意,“生成对话”不是自己试着对话,还是听人家对话。对话只是指从“续列法” (Series Method)中的单人独白式的解说,变成了有交流,有反应的实景对话。

  • 这两部听力练习的原则大家要掌握的是:

1. 使用生活经验中熟悉的情景或经验能够预测的情景;
2. 尽量使用视觉或动作代替语言解释,全过程都用“亲身经历”完成;
3. 启始难度控制在第一遍听能到80%~90%能懂;
4. 注意听,不要试图说话;
5. 绝对禁止阅读和记笔记;
6. 可以把过程录音以后听。

  • 推荐

美国、加拿大有一电视节目“Yan Can Cook”,一个著名华裔电视厨师Yan教大家做中国菜。迪士尼幼儿、少儿动画片。“连环画”式的情景。
1.TPR-O (TPR with Objects)。TPR-O的关键是将表示动作的动词和实物名词相关联用动作表述。
2.TPR-P (TPR with Pictures)
3.TPR-S (TPR with Stories)

  • 用时:3-6个月
  • 策略

总之,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练习听力,而关键是找“可理解性的入。”这种输入可以来自老师,来自多媒体教程,来自外语环境的某些特定场景,等等。关键点再给大家总结一下: 1, 千万不要着急学文字,语言掌握的关键解决“声音”。 2, 不依赖语法知识和中文翻译,重点是“猜测”着听。 3, 参考Series Method, Dialogue Generation。 4, 在后期能听懂简单段落和简单对话时,可以模仿和重复一些句子并尝试自己说。 5, 最后,可以开始阅读一些与听到的对话有关的文字。注意一定要在听之后才能读,千万不能一发现听不懂马上去翻看文字来帮忙。


案例:末世圣徒
翻开他们手中的圣经和摩门经,居然是用汉语拼音写成的。这一点实在是太精彩了。
前提:语言的本质是思维,更准确地说,是以声音为主的思维,所以语言能力,首先建立的是用这种语言的声音交流的能力。
结论:掌握任何语言,都应该先掌握其语音的交流,然后再学习文字。英语的本质是语音。英语是不需要认字的。
词汇量统计
最常用的200个单词,出现几率或使用频率达10%。
最常用的2000个单词,出现几率或使用频率达80%。
最常用的前5000个单词,出现几率或使用频率达97%。
最常用的前10000个单词,出现几率或使用频率达98.5%。
最常用的前15000个单词,出现几率或使用频率达99.5%。
结论:
5000个单词,覆盖97%,要建立声音的思维,即条件反射。
剩下10000个单词,通过词根记忆法记住。
参考:
大家可以参考蒋争老师那本258个词根9000多单词的那本英语词汇奥秘和俞敏洪的红宝书。

  • 词根记忆的原则和方式: 1, 大家希望掌握的英语单词中,80%以上由词根构成,而且刚好是大家现在不会的复杂词(2000个基础词以上)。越简单越不用词根,比如this, that, big ,bag. 2, 同一词根使用的单词在几个到几十个之间,会一个就会了一串; 3, 常用英文词根有几百个,大家只需要250个左右就可以了。而且这250个中,有大约100个大家已经认识了,可能没意识到; 4, 每天不要贪多,用30分钟就记100个,再用10分钟稍微看一下昨天的。三个月一到,10000个拿下,才花了60小时。

3.增长期(Getting Serious)

  • Narrow Input 把输入材料限制在一个较窄的话题范围内,效果明显要比涉及面宽要好。
  • 由原来单纯的听,变成了听说读的循环配合。、
  • A Sample Acquisition Cycle

1, 先听整段原文,段落长短控制在正常速度10钟内放完。难度选择应该是控制在第一遍能听懂的程度是70%上下。不要看文字或字幕。这步的目的主要是先熟悉要学的内容或说是该内容的声音。
2, 开始分句模仿跟读,每句约三遍,(听一遍跟一遍,不是听一遍读三遍)不懂的也跟读,别着急查意思。是否全对或是否全会不必太介意,可以看字幕但尽量不看,一边模仿,一边猜测不明白部分的含义。关键技巧是“猜测”。
3, 不看字幕分句跟读一遍,把原声和自己读的声音都录下来。
4, 放第3步的录音,努力听每句自己读的和原文有何区别并再次感受刚才的过程,可看字幕帮助核对。
5, 分句自己先说,然后再听原文。第一次可看字幕,后两次尽量不看字幕。
6, 自己回想该段剧情,试着复述说刚才每部分的句子。
7, 如果有测试题,可以测试一下自己对上一段掌握的程度,还是80分就好。
8, 下一段开始,重复上面同样的程序。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